春雨绵绵,清明时节,家乡的天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哀愁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,家乡的味道也变得尤为浓烈。我,一个七岁的小学生,名叫乐乐,最期待的便是清明节时那桌上的一席家乡美食。
清明节前夕,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准备各种祭祖的食物。这天放学回家,我看到妈妈正忙碌地在厨房里揉面团,准备做清明果。我好奇地凑过去问:“妈妈,为什么我们清明要吃清明果呢?”
妈妈停下手中的活,笑着对我说:“孩子,清明果是家乡的传统食物,它代表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的欢迎。古人云‘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’,这个时节万物复苏,我们用这种形式来庆祝生命的循环。”
我点了点头,心里默默记下了妈妈的话。我决定帮妈妈一起做清明果。我们和面、调馅,我按照妈妈的教导,把面团擀平,再小心翼翼地包入豆沙或蔬菜馅。每一个清明果都包裹着我们对亲人的记忆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爸爸下班回家,看到我们忙碌的样子,笑着说:“今年的清明果看起来比往年更有食欲,真是‘一年之计在于春’啊。”我知道爸爸在夸奖我们的手艺,心里暖洋洋的。
清明节那天,我们一家人带着做好的清明果去扫墓。天空飘着细雨,我撑着小伞,看着大人们虔诚地摆放着清明果,然后鞠躬祭拜。我站在一旁,默默地听着风中传来的祭文,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情感。
祭拜完毕,我们围坐在草地上,分享着剩下的清明果。妈妈说:“吃清明果,就是要记住家乡的味道,记住祖先的恩情。”我咬了一口清明果,那甜中带着淡淡的苦涩,仿佛是家乡泥土的味道,又似乎是祖先智慧的传递。
隔壁的爷爷看到我们,笑着走过来,手里还提着一篮子他自己做的青团。爷爷说:“清明时节,不仅要祭祖,还要赏春。‘春眠不觉晓’,这么好的天气,可不能浪费了。”我们邀请爷爷坐下,一起分享这份春日的美味。
爷爷告诉我们,他小时候的清明节,总是跟着大人去踏青,去采艾草,做青团。他说:“那时候,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食物,更是家的味道,是乡愁。”我听着爷爷的话,心里仿佛也装满了故事。
夕阳西下,我们告别了爷爷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我看着手中的清明果,突然有了新的认识。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家乡的记忆,是文化的传承。我暗暗下定决心,长大后也要像妈妈和爷爷一样,把这份传统和美味,继续传递下去。
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的日子,更是一个关于家乡、关于食物、关于传承的节日。在这春雨纷飞的时节,家乡的美食如同一首无声的诗,滋润着每一个游子的心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