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,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我和几位高中同学结伴回乡,一路上,车窗外的风景在细雨中显得朦胧而怀旧。我们几人,有的是首次踏上返乡的路,有的则是年年不落,带着各自的记忆和故事。
“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,我在这头,母亲在那头。”我轻声吟诵着余光中的诗句,心中泛起层层涟漪。身旁的张涛,一个平日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家伙,此刻却沉默不语,只是凝望着窗外的雨丝,仿佛在寻找着什么。
“你这是思乡情切啊!”坐在我对面的林清打趣道,试图打破车厢内的沉默。张涛这才回过神来,微微一笑,接过话茬:“古人云,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咱们虽然不是异乡客,但这清明时节,心里总是不由得想起老家的那片竹林。”
我们的对话被一阵手机铃声打断,是李蕾的母亲打来的电话,提醒她记得给祖先扫墓。电话那头,李蕾的声音温柔而又坚定:“妈,您放心,我会把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。”挂断电话后,她看向我们,眼眶里隐约有泪光闪烁:“我奶奶总说,‘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’,我们这一代,可不能忘了传承。”
话题一转,我们开始聊起了各自对清明的理解和记忆。赵阳说起他小时候清明节跟着父亲去山上植树的经历,那时候他不懂得其中的意义,只觉得是春游的好时机。而现在,他明白了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尊重,他说:“‘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’,这句话我算是体会到了。”
时间在我们的交谈中悄然流逝,不知不觉,车辆已经驶入了故乡的小镇。雨也停了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,显得格外明亮。我们踏着那条熟悉的小路,一路上说着笑着,仿佛每一步都踏着童年的回忆。
到了祖坟前,我们各自忙活起来,除草、清扫、摆放祭品。每个人的动作都是那么认真和庄重,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。这时,张涛忽然开口:“‘人归落雁后,思发在花前’,今天,我们的心都回到了这片土地上。”
扫墓结束后,我们没有急着离开,而是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坐了下来,聊起了未来的梦想和计划。夕阳西下,晚霞映照着我们年轻的面庞,就像是一幅温暖的画卷。我知道,这份乡愁,这份清明的记忆,将伴随我们每个人,直到永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