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记忆中,每到这个时节,家乡的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艾草香。今年的清明节,对我来说格外特别,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亲手制作清明饼子。
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,温暖而柔和,我早早地起床,和同班的好友小杰约好了一起去采摘新鲜的艾草。我们肩并肩走在乡间的小道上,春风拂面,带来了一丝丝凉意。小杰是个活泼的男孩,他突然停下脚步,指着前方的一片绿意盎然,兴奋地说:“看,那就是艾草!”
我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艾草,就像是对待珍宝一般。回到家,我们开始了制作清明饼子的准备。我和小杰分工合作,我负责将艾草清洗干净,他则负责捣碎。艾草在石臼中发出“咚咚”的声音,仿佛在为我们的劳动伴奏。
“你知道吗?”小杰边捣边说,“古人云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,这雨不仅滋润了大地,也滋润了我们的心田。”
我笑着点头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艾草捣碎后,我们将其和糯米粉混合,开始制作饼子。小杰的手法很熟练,他告诉我,这是他奶奶教他的秘方。他一边做一边说:“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’,但我们有艾草和糯米,一定可以做出美味的清明饼子。”
我们把揉好的面团分成小块,包上豆沙馅,然后压成圆饼。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摆放在蒸笼里,小杰则点燃了炉火。随着水蒸气的升腾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,那是艾草和豆沙的完美融合。
“‘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’,我们今天的努力,马上就能变成美味的果实了。”我感慨地说。
小杰笑着点头,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。饼子蒸好了,我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。每一个饼子都是那么的香甜软糯,艾草的苦涩与豆沙的甜味相得益彰,让人回味无穷。
“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’,我们虽然不是什么烹饪大师,但这清明饼子的味道,可是连老师傅都要称赞的。”小杰得意地说。
我们把做好的饼子分装好,准备带去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。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,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我想,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制作过程,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。
“‘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’,我们今天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饼子,真的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,还有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。”我说。
小杰认真地听着,然后他看着我,眼神中透露出一份坚定:“‘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’。我们以后也要更加努力学习,回报社会。”
我们的对话虽然简单,却充满了深意。通过这次制作清明饼子的经历,我不仅学会了这门手艺,更深刻体会到了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。这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先人的日子,也是一个传承文化、感恩生活的美好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