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这样的时节,总是让人想起家乡的清明粑粑,那是祖母手艺的传承,是童年的味道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尊重。今年,我决定亲手尝试,让那糯香的味道再次在家中飘扬。
“奶奶,清明粑粑是怎么做的呢?”我向祖母提出了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。她笑着,眼里的皱纹如春日里的波纹,层层叠叠。
“做粑粑,可不是简单的活儿。先要选好糯米,浸泡够了时辰,才能磨成粉。”祖母的语气里满是耐心,“再和上清明菜,那是春天的味道,不可缺。”
“清明菜?那是什么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古人云,清明前后,万物生长。清明菜就是这个时候最鲜嫩,绿色的叶子,带着清新的香气。”祖母一边说,一边带着我到后院采摘。那翠绿的叶子,仿佛沾着春天的露水,让人不忍采摘。
我学着祖母的样子,小心翼翼地摘取,心中默念着“一叶一世界,一花一天堂”,仿佛在进行一场春日的仪式。回到厨房,我看着祖母将糯米粉和清明菜混合,再添上适量的水,揉成一个个小团子。
“看,这团子要做得紧实,但不能太死,要有生气。”祖母说着,手中的团子仿佛有了生命,一个个圆润可爱。
我接过团子,试图模仿,却总是捏得不够圆,不够紧。祖母笑着,手把手地教我,“心急吃不了热粑粑,慢慢来,手上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。”
我终于学会了,将团子放入蒸笼,随着蒸汽的升腾,那糯米与清明菜混合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,仿佛带着春天的讯息,温暖着整个厨房。
“这粑粑,不仅仅是一道食物,它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记忆,对生命的敬畏。”祖母的话语,让我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蒸好了,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,轻轻咬下一口,那软糯香甜的味道,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,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。
“真好吃。”我满足地说道。
祖母看着我,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是啊,这就是家的味道。”
这个清明节,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,而是成为了传统手艺的传承者。我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次做粑粑的经历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一次文化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