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这样的季节,总是让人想起家乡的传统习俗——制作清明果。今年,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,走进了那片充满童年回忆的绿色田野。
“清明果,清明果,你是如何做成的?”我好奇地问着老一辈的乡亲。他们告诉我,清明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它更承载着对先人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思考。制清明果的过程繁复,从采摘嫩绿的艾草,到蒸煮成艾草汁,再到和糯米粉混合,最终一个个绿油油的清明果才得以成型。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,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古话: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。”
我站在田埂上,望着那片绿油油的艾草,心中泛起层层涟漪。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,更是家乡的味道,是乡愁的象征。突然,一阵清风吹过,带来了艾草的清香,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。
“这艾草,要采得嫩,不然做出来的清明果会发硬。”耳边响起了奶奶的声音。我回过神来,看着她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熟练地挑选着艾草。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这门手艺的尊重和热爱。我想,这就是传承吧,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递。
回到家,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自己动手做清明果。奶奶看着我跃跃欲试的样子,笑着说: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”我按照奶奶的指导,一步步地尝试着。揉面、包裹馅料、上蒸笼,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。虽然我的手艺远远不及奶奶,但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制作者的用心和对传统的尊重。
随着蒸笼的盖子被掀起,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,那些绿油油的小球一个个圆润可爱,仿佛在对我微笑。我尝了一口自己做的清明果,虽然味道比不上奶奶的手艺,但那是对家乡味道的一次致敬,也是对传统的一次新的理解。
清明果不仅仅是食物,它是一种情感的寄托,一种文化的传承。在这个清明时节,我通过自己的双手,感受到了家乡的温度,理解了清明的意义。古人云:“食,色,性也。”而我更觉得,食,也是一份情感的表达,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。
当太阳西下,余晖洒满了整个村庄,我站在那片艾草田前,心中充满了感激。感激这片土地赋予的食材,感激家人的教导,感激每一个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家乡传统的瞬间。清明果,这个小小的传统食物,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找到了与过去对话的方式,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,期待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