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维五月,岁在庚子,端午佳节至。端者,始也;午者,五也。五月初五,屈原投江,自是端午。此日,龙舟竞渡,粽子飘香,彩线绕腕,艾叶挂门,以纪念贤人屈子之忠烈。今以古风之笔,吟咏端午之美,传承华夏千古之雅韵。
一、碧波万顷,龙舟破浪,划破了往日的宁静。江上鼓声阵阵,划手们心齐力合,宛若古人云: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。
二、粽叶随风起舞,包裹着糯米的香甜,和着粽馅的鲜美。一叶扁舟,满载着对屈原的追思与敬意,顺流而下。
三、五色丝线交织缠绕,缠绕着手腕,俗语云:“丝长情更长”,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祈愿。
四、艾草与菖蒲,悬于门楣,驱邪避秽。古人以艾草为灵草,菖蒲似剑,两者相合,护家宅安宁。
五、儿童佩香囊,香囊内藏百草,香气袭人,寓意驱邪避祸,健康长寿,愿每个人都能“岁岁平安”。
六、酒香不怕巷子深,雄黄酒在端午也必不可少。一杯雄黄酒,饮下的是对屈原的缅怀,也是对健康生活的向往。
七、黄鱼鲜美,鲜嫩的鱼肉与端午的风俗相互辉映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感恩与尊重。
八、民间传说,端午时分,鲤鱼跃龙门,寓意着科举考试及第。今日,仍有学子将此视为学业成功的吉兆。
九、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端午之夜,明月高挂,家家户户点起彩灯,赏月祈福。
十、手执诗卷,吟咏着屈原的《离骚》,在端午的氛围中,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怆。
十一、丝竹管弦,歌舞升平,人们在端午这天,通过各种文艺活动,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。
十二、戏水踏青,与亲朋好友漫步于翠绿的郊外,端午踏青活动,既增进了友谊,又亲近了自然。
十三、点朱砂于孩童额上,寓意辟邪,亦是端午时节家长对孩子的呵护和祝福。
十四、夕阳西下,端午的活动渐渐落幕,但屈原精神与端午文化的传承,如星辰长明,照亮华夏儿女的心灵。
端午佳节,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,更是华夏文化的一次深刻回望。从古至今,端午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,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。屈原忠魂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,端午文化,映照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。